最新动态
热点推荐
民主管理

同心同德 再接再厉 奋力开启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新征程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做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请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一、2020年工作回顾

2020年,全校师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凝心聚力、砥砺前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完成了“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全日制本科在校生规模突破一万人、迈入A类高校行列,市医院整体划转为学校直属附属医院,医学院项目全面推进,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省级文明校园、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市级一类平安单位等系列荣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各项事业均取得了可喜成绩,实现了规模发展和内涵建设的双提升。

(一)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

一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持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和疫情防控、教育评价改革、寄语闽东大学生、安全生产、制止餐饮浪费等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福建》等系列采访实录等,把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感恩之心、拥戴之情转化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是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的教育方针贯穿于办学治校的各环节各领域。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二级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民主生活会、述职报告、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对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工作形势的分析研判,守牢课堂教学、论坛、报告会、学生社团、网络等意识形态阵地。开展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党建工作标杆学院和样板支部、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养工程等工作全面推进,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通过验收,3个党支部立项项目、1个支部好案例获得省高校优秀成果,“闽东之光”党员教育基地获批首批省高校党员教育基地。不断加强统战和群团工作,强化思想引领。校关工委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三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进一步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2019年11月-2020年1月,学校接受了省委巡视六组的巡视,针对巡视反馈的64个具体问题进行了全面整改,2020年底已完成59个问题整改,基本完成4个,未完成1个,整改情况已向党内通报和社会公开。其中地面沉降问题得到了省纪委、省委巡视办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20年底完成一期约2.6万平方米的室内外地面沉降整改。2020年8月-11月,接受省审计委员会办公室、省审计厅对学校主要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期间,坚持即知即改、立行立改,进一步完善了内控体系建设;目前,学校正根据审计结果反馈情况,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积极地加以整改,以确保所发现的问题件件都得到整改和落实。

(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是以“五育并举”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聚焦“三全十育人”,着力构建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学校入选福建省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校培育建设单位,获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建设精品项目2项,启动校内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立项校级思政工作培育建设项目19项。制定并实施《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本科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不断深化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

二是以课程专业为重点,提升内涵建设水平。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新增茶学、冶金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休闲体育等4个地方急需的本科专业。开展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二级认证,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推进“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小学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化学和生物技术等4个专业获批省一流专业。入选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新增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1门,省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三是以应用能力为抓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承办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启动仪式,获铜奖3项、“乡村振兴奖”1项、十佳人气奖3项和优秀组织奖。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专业技能竞赛,获国家级奖励29项、省级奖励90项,其中,第十九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获二等奖1项,第六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第七届福建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7项、优秀奖2项和优秀组织奖。

(三)坚持人才强校,师资队伍逐步壮大

一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新入职教师师德教育,选派38名教师参加师德专题网络培训。培育和挖掘师德典型,制作优秀教师风采展,举办“为教师亮灯”公益活动,持续开展“最美教师”“优秀教师”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2020年,10位教师获福建省政府颁发的从教荣誉证书,入选省优秀教师2人、市优秀教师1人,评选校级优秀教师5人、优秀教育工作者4人,表彰先进75人次,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氛围。

二是加强思政队伍建设。落实思政理论课教师教学补贴和辅导员专项补贴。制定《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采取引进、招聘、聘用、遴选和转岗等多种方式,增加专职思政课教师3人、“双肩挑”教师8人,配齐了思政课教师;公开招聘辅导员5人,配齐了专职辅导员。

三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修订《教职工进修培训规定》,出台《国(境)外留学人员管理暂行规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教职工进修培训补充规定》等文件,进一步健全教师发展支持政策和机制。举办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6场次,选派教师攻读博士学位11人,从事博士后研究2人,访学进修2人,选送18名教师参加师资闽台联合培养计划,组织261名教师参加线上师资培训。

四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2020年,引进紧缺急需专业的教授2人,引进和培育具有博士学位高层次人才25人,申报各类人才项目74项,入选“闽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7人、宁德市特支人才“百人计划”5人、“天湖人才”53人。同时,采取“柔性引进”政策,聘请了20名行业企业优秀人才作为兼职教授。

(四)科研水平稳步提升,硕士点建设扎实推进

一是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制定并实施了《科研发展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等相关的制度性文件,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2020年,科研经费总数达3768.6万元。

二是提高科研服务能力。申报国家基金、教育部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计22个类别、496项,获批251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44项,横向课题立项40项。开展以“乡村振兴、科研育人”为主题的第十一届科技活动月,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3个省部级平台获得验收,获批省级平台3个、省级科研机构1个,其中,“动力电池材料研发协同创新中心”实现协同创新中心零的突破,“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研究中心”成为我校第一个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基地。获得各类专利86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0件、实用新型专利42件,2项发明专利获得成果转化。发表学术论文215篇,出版著作21部。

三是扎实推进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育建设。先后组织4次全校性的硕士授权点建设工作推进会,对标对表,明确责任,加强协调,切实推进硕士点建设工作。围绕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育建设的主要目标,提升硕士生导师指导能力,完成硕士学位培育建设首轮考核、公示。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出台《2020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实施细则》《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据以规范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2020年,招收联合培养硕士生22人,新增硕士生导师6人。

(五)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深化校企合作。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对接服务宁德四大主导产业的实施意见》,对接服务四大主导产业合作项目28项。成立海洋渔业振兴学院,持续推动青拓产业学院、中科曙光产业学院、正大产业学院、闽东乡村振兴学院建设。

二是开展教育医疗服务。持续开展教育精准扶贫、义务支教、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积极为宁德市补齐教育短板服务。附属医院获批国家母婴友好医院,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等国内知名医疗机构密切合作,推进名医工作室建设,新增心血管介入、呼吸内科、产科三个市级医学质控中心,实施分时段预约挂号、门诊电子病历上线,为宁德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坚实保障。

三是开展继续教育服务。开展基层农技人员、中小学骨干教师、财务人员等继续教育培训5600余人次。开展乡村振兴系列“田教授”线上教学活动7期,18万余学员在线学习。面向社会积极开展学历教育,申报专科社会试点专业4个、专科衔接专业5个、本科社会试点专业5个、本科衔接专业4个、第二学历专业5个。

四是开展志愿服务。实施“服务地方行动专项计划”,选派科技特派员26人次,为地方发展提供科技志愿服务。在校生参与志愿活动1.85万人次,志愿服务小时总数57.5万小时;组织408支团队、200余名教职工和1299名学生分赴全国各地开展实践活动;校团委被评为全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

(六)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一是完善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制定、修订《党务公开实施方案》《规范社会化培训的通知》《工作秘密实施细则》等规范性制度文件40件,坚决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规范权力的运行和监督。

二是加快编制“十四五”规划,指导学校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召开“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部署会和7场规划编制调研座谈会、研讨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6轮征求意见,收集有效问卷983份、意见建议100余条。目前“十四五”规划文本已通过专家咨询论证,即将在本次会议上研究审议。

三是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宪法宣传周”主题教育活动、“学宪法、讲宪法”“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主题讲座以及法治座谈会、法治宣传展、晨读宪法等系列活动,分发法治宣传资料1500余份,在全校开展《宪法》《民法典》《保密法》《国家安全法》等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师生的法治意识。

四是落实保密和信息公开工作责任制。加强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技术防范和保密管理,开展疫情期间保密检查和年度保密工作自查自纠,规范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管理。严格落实信息公开制度,对照党务公开、信息公开目录,及时逐项公开有关事项,切实保障教职员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七)文明校园和平安校园建设深入推进

结合文明城市创建与文明校园创建工作,聚焦“6个好”,推动文明创建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顺利通过了第二届福建省文明校园考评,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创城先进集体。深入开展平安单位创建活动,开设《互联网+大学生安全教育》安全微课课程,通过网络知识竞答活动、表演安全教育情景剧等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方式,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制定《2020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问题整治方案》,大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工作。定期开展安全稳定研判工作,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加强校门管控和校园周边安全防控,扎实开展校园安全大排查大整治活动,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学校被评为市级一类“平安单位”。

(八)齐心抗击疫情,打造疫情防控坚强阵地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始终坚持把全校学生和教职医护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强化学校各级党组织的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工作。根据疫情防控不同阶段的要求,及时修订并落实“两案九制”等系列制度,实行错时错峰、分期分批开学放假。统筹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做到疫情防控不松懈、教学科研不放松、改革发展不停步,实现了“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和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附属医院全力扛起宁德市疫情防控的重大政治责任,在“护闽”和“援鄂”双线作战中体现了担当作为,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获得福建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集体、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等系列荣誉称号。

(九)改进工作作风,师生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弘扬“四下基层”“马上就办”的优良作风。着力解决师生员工的操心事烦心事,帮助教职工解决子女入学、住房周转、停车难等难题;努力提高教职工的待遇、改善食堂伙食,改善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关心离退休老干部,适时开展节日和困难慰问,努力丰富其文体生活。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窗口服务质量的督查,在业务办理中认真执行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务和首问负责制等制度,着力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扎实做好学生资助管理服务工作,共发放奖助学金1823.415万元、困难补助金54.66万元、勤工助学金82.04万元。积极落实求职创业补贴发放政策,共发放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76.6万元、就业补助金37.6万元。引进智慧就业平台,解决疫情防控期间学生线上远程面试、招聘、就业指导、手续办理等问题,为学生、用人单位提供便捷服务。举办以“齐心协力抗疫情,不忘初心促就业”为主题的线上大中型招聘会5场,提供就业岗位8000余个。2020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93.88%。

(十)多方筹措办学经费,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2020年,市级生均经费拨款标准提高至10555元/年,较上一年度增加10.37%。主动出击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补助,共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高校提升办学等专项资金5400多万元。成功引入建设银行投资1000万元,对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项目提供软硬件设备支持,并提供配套金融服务。合理运用政策,加快推进二级学院经费管理改革,共安排教学、科研经费预算2600万元,激发二级学院办学活力。充分挖掘学校财务资源,强化预算资金执行的日常监督,共收回统筹专项资金347万元,避免财政资金浪费。

新增医学院建设项目占地104亩,在建工程总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医学院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宁德市医院成建制划转成为学校直属附属医院;附属医院二期工程建设主体竣工,三期工程立项建设。学校与5所二级甲等以上医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协议,为医学类学生教学提供良好的师资和实习条件。新建22间标准化考场和6间多媒体教室,完成63间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会议室、公共机房的设备更新。持续加强环境整治、绿化美化等工作,校园环境不断改善。

各位代表、同志们,2020年学校各项事业实现了新发展,成绩来之不易,是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校上下团结一致、努力拼搏、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向为学校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全体教职医护员工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发展道路上仍然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办学条件还不够完善,办学经费仍然短缺,高层次、高水平、应用型的师资人才依然紧缺,无法满足学校快速发展需求。二办学治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教育评价的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机制不够健全,“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建设还需加强,硕士点建设、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成效还不够明显。三是服务地方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产业学院的作用发挥不明显,产教研融合不够深入,与宁德四大主导产业的对接联系不够紧密,促进闽东乡村振兴工作有待进一步谋划。

这些问题和困难是学校发展急需突破的瓶颈。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振精神,通过改革创新来增强发展动力,通过团结拼搏来克服困难。

二、2021年学校主要工作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落实学校第二届党代会部署、谋划学校新一轮发展的关键之年。今年,全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第二届党代会决策部署,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深化改革,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立德树人成效,提升应用型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是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及时跟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通过理论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专题宣讲、理论研讨、专题党课、专题培训、在思政课中融入“四史”教育等方式进行全面系统地学。组织开展“我为师生群众办实事”“听党话、跟党走”“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等实践活动,推动联系实际学。引导广大师生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二是坚持党建引领保障,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各领域。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附属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二级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发挥二级学院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扎实开展基层党建“学习·诊断·建设”行动,进一步推进党支部“达标创星”“对标争先”和“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建设,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持续深化统战、群团和工会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1+X”监督机制,持之以恒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弘扬“四下基层”“马上就办”等优良作风,确保“十四五”起好步、开好局。

三是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落实好,落实新修订的《福建省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完善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链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八个纳入”的要求,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形成责任落实的闭环。加强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守好课堂主渠道,加强对讲座、讲坛、论坛、学生社团和网络等阵地的管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大力加强和改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培育网络宣传员队伍,加强互联网内容和渠道建设,推进校园融媒体中心建设,健全网络监测预警机制,加强舆情监测、研判、报告,确保校园安定稳定。

(二)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一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持续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学校培养建设,以“十大育人体系”建设为主要抓手,培育和支持一批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构建完善“大思政”格局。深入实施思政课“一攻坚四创优”行动,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在思政课中开展以党史教育为主的“四史”教育,持续参与“讲好中国故事、上好思政课程”集体行动和“一校一策思政课”行动。设立思政课研究专项,开展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挖掘整合各学科门类的思政教育资源,探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配齐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健全思政课教师准入和退出机制。持续加强易班校本化建设,提升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开齐上好体育课,深入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探索学校体育的特色模式。提升专业艺术教育,改进艺术师范教育,探索构建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持续开展高雅艺术、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形成学校美育特色和传统。配足劳动教育教师,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活动,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二是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扎实推进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建设,根据《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申请基本条件》《专业学位类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等相关指标,逐一对标对表,采取精准措施,补短板、强弱项,努力为申报工作创造必要条件。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建立健全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落实硕士研究生培养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奖助体系,确保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质量。加强“双一流”建设和“金课”建设,加大一流课程“双万计划”申报和建设力度,继续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做好2021年新增本科专业的建设工作和2022年拟设本科新专业的申报论证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课程建设和课堂革命为抓手,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新时代强师计划,聚焦师范主业,加快推进英语、体育教育、学前教育等三个专业参加2021年师范类专业认证,守好师范教育质量“生命线”。深入实施强基计划,贯彻教育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规划(2021-2035年)》,扎实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各类人才培养。加快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附属医院学科建设,推进医教研融合提升。

(三)实施师资队伍提升工程

一是持续深化评价体系改革。围绕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培养导向,形成以履行教书育人第一职责、科研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建立品德、能力和业绩导向的师资人才招聘和使用机制。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分配、职称评聘和岗位聘任与考核管理等人事制度,形成立德树人的鲜明导向。

二是推动师德师风医德医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进一步厚植师德涵养,扎实开展师德传统教育和师德榜样教育,着力抓好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政工作,坚持德法并举,强化政治意识和品质修养,完善教师荣誉表彰制度体系,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建立健全医德医风工作机制和医德考评制度,实行医德“一票否决”制,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升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及医术水平

三是努力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完善“引育留用”的人才政策体系,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继续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和具有博士学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进一步完善分类别、分层次的人才政策体系,规范人才引进工作程序和退出机制,严把政治关,做到“凡引必审”。加强医学领军人才培育,持续推进名医工作室建设。继续实施新教师岗前培训计划,以素质能力为导向,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能力提升、思想交流搭建各类培训平台,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和“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支持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和访学研修,开展管理人员能力提升系列培训,落实《“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办法》,提高教师指导实践的教学能力。

(四)实施科研水平提升工程

一是改进科研评价机制。尊重科学规律,建立突出质量贡献的学术评价制度,破除“五唯”评价导向,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强调学术水平和实际贡献,突出代表性成果在学术评价中的重要性。发挥资助奖励、考核评价、完善成果权益分享机制等政策导向,鼓励教师以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把论文写在八闽大地上支持教师参与解决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并作出实质性贡献。

二是加强科研平台和项目建设。坚持战略型需求导向,围绕地方性、师范性、应用性的办学定位,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培育计划、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服务地方行动”计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项任务,积极申报和建设各类科研平台项目,推动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实体化建设。

三是进一步优化科研管理。继续推动科研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转变作风,提升能力。在规范和优化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同时减少直接干预,增强规划政策引导,给予科研单位和人员更多自主权

(五)实施产教融合提升工程

一是推进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对接融合。坚持与闽东发展同频共振,在宁德“十四五”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精准定位,主动融入,紧紧围绕宁德四大主导产业、闽东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加强茶学、生物、海洋等相关涉农专业建设,努力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之间的有效对接,全面提升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水平。加快培养本土化医学人才,继续申报临床医学专业,充分发挥附属医院医疗服务作用,为闽东医疗卫生补短板事业服务。

二是推进产业学院与行业企业的融合。进一步建立健全产业学院建设和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校企合作共建机制。着力提升青拓产业学院、中科曙光产业学院、正大产业学院、闽东乡村振兴学院、宁德海洋振兴学院等相关产业学院的建设水平,并促进产业学院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融合,使其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过程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三是推进服务和地方需求的融合。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服务,推进闽东乡村振兴云讲堂线上培训平台建设,办好全省方志系统管理干部培训、公务员培训,对接宁德教育、医疗、旅游和上汽、新能源、青拓等行业企业的继续教育培训,增强继续教育服务社会能力。继续选派科技特派员,精准对接我市发展需求,覆盖茶业、水产、食用菌等“8+1”特色农业产业,为闽东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服务。

(六)实施内部治理水平提升工程

一是高水平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做好与全国、省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的衔接,围绕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聚焦宁德“一二三”发展战略和四大主导产业、闽东乡村振兴等需求,进一步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加强专业研讨和严密论证,加快推进总体发展规划和各个专项发展规划以及各二级学院、附属医院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做好顶层设计。

二是推进依法治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切实把法治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办学治校的根本依托,加强法治工作机构和力量建设。落实《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把法治融入教育管理的各环节和办学治校的全过程。持续开展“学宪法讲宪法”系列活动和国家宪法日“宪法晨读”活动,推广参与式、体验式法治实践。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进一步规范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管理,保障国家秘密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完善内部制度体系,增强制度意识,规范工作程序,强化制度落实。

三是推进民主管理。重视和加强校院两级工会建设,进一步发挥教代会暨工代会的积极作用,支持广大教职医护员工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完善教职医护员工代表提案征集和办理机制,推动广大教职员工为学校发展和管理建言献策。落实信息公开制度,切实保障教职医护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七)实施办学基础设施提升和资金管理工程

加快推进医学院基础医学实验实训中心楼、临床实验实训中心楼、学生宿舍楼、教学及省级重点实验室楼以及配电房、院系办公及后勤附属用房楼建设,持续推动第二期校园地面沉降整改工作。推进附属医院二期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加快启动附属医院三期工程建设。加强校园环境整治、校园绿化美化等工作,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推进智慧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持续完善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要应用管理系统。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努力提高办学收入;坚持精打细算,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内部审计,加大监管力度,管好各类资金。

(八)全面筑牢安全防线,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一是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认识当前疫情防控的复杂严峻形势,坚决杜绝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强化各级党组织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科学精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二是推进文明校园和平安校园创建工作。深入推进第三届省级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以评促建,着力抓好师生文明行为养成工作。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持续推进“平安单位”创建活动。持续推进学校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学校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等,重点抓好消防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危化品安全、网络安全和防范自然灾害安全等,健全校园安全防控长效机制。落实国家安全教育进校园工作方案,扎实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深化毒品预防教育、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金融安全知识进校园等教育活动。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强化校园周边综合整治,扎实开展“护校安园”专项行动,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各位代表,同志们,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历程承载新的梦想。让我们紧密团结起来,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再接再厉,奋力开启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新征程,为“十四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贡献新作为,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上一条:履行职责服务大局 团结教工凝聚力量 为推动学校“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下一条:聚焦主责主业 团结激励教工 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建功立业

关闭

地址:宁德市东侨经济开发区学院路1号   邮政编码:352100
Copyright &copy www.nd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0024257号
主办单位:宁德师范学院工会   电话:0593-2979187   传真:0593-2954127